优秀中层干部带头人和他的英雄区队 ——记杨庄煤矿运输工区区长张景明及其区队


发布时间:

2025-04-15

在杨庄煤矿的发展征程中,55岁的张景明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。1991年,他踏入杨庄煤矿,从掘进二队起步,到1997年调入运输工区,历任井下运输班长、带班区长。多年来,他凭借出色表现,多次荣获先进个人称号,所带班组也屡获先进班组殊荣。2023年5月,因工作认真负责、管理能力出众,被任命为运输工区区长。

今年第一季度,张景明荣获“优秀中层干部带头人”称号,他带领的运输工区更是被评为“英雄区队”,这份个人与团队的双重荣耀,背后藏着无数精彩故事。带着好奇与敬意,本报通讯员近距离走进杨庄煤矿运输工区,探寻他们的工作日常与卓越风采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先锋领航,风采卓越

         运输工区战线长、范围广,涵盖井上地面运输、洗煤,以及井下运输和单轨吊运输等工作,宛如矿井的脉络,至关重要。工区现有员工137名,是矿上最大的辅助工区,其中三分之二是特殊工种。面对“三老”难题——设备老化、人员老化(50岁以上占比33%)、线路老化(很多线路使用超过40年),一次获评两项荣誉,张景明功不可没。

担任过12年带班区长的张景明,接过运输工区一把手的重担后,才真切体会到区长与带班区长的巨大差别。现在管理的人员增多了、工作范围扩大了、工作量剧增了,加之员工素质参差不齐,上任伊始便遭遇严峻考验。起初几个月,他常常夜不能寐,反复思索如何干好工作,不负公司信任。在不断摸索与努力下,用心用情管理,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,员工素质显著提升:曾经的刺头没“刺”了,爱告状的偃旗息鼓了,习惯性违章也都收敛了,团队凝聚力和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了。

张景明常说:“没有管不好的区队,只有无能的管理者。管不好,先反思自己是否用心用情用功、率先垂范工作了?正人先正己。多年来,我从不接受伙计们的宴请,连同事递的烟都不接。自身干净,有威有德,业务精湛,员工自然信服,工作也就好开展了。”

运输工区向来秉持严格服从、立说立行、善作善成、不拖后腿的工作作风。面对井上下运输网络这个矿井“大动脉”,张景明展现出卓越的统筹能力和执行能力。井上下安装电子秤,相关单位人手不足,领导找到张景明,他毫不犹豫应下,利用放假间隙,仅用三天就圆满完工,且不耽误员工放假;九采25度上山的地轨式捕车器改造,既要保证提升不停,又要克服底板硬的施工难题,张景明和技术员许文龙等人跟班作业,三天即完成改造任务。

        张景明工作中充满爱心,积极主动,不等不靠。九采22度下山车场挡车设施影响单轨吊运行,他主动改良卡轨器,既符合安全要求,又不影响单轨吊运行;考虑到井下员工工作辛苦,部分地段还需步行,他主动改造轨道,让人车能够通行,极大减轻了员工的劳累,赢得一致称赞。

公司党群办主任张淑敏称赞道:“集团公司举办各类文体活动,需要他们工区抽调人员,张区长总是积极支持,从不犹豫,这样的区队长,必须点赞!”

         遇到问题,张景明紧盯不放,直至解决并达到最优效果。今年二月份,井口东侧改造自动安全门,改造后影响提升速度,他天天跟踪查找原因,反复调试设备、培训操作人员,最终成功解决难题,三月份安全提升原煤数量创历史新高。

煤矿行业数智化建设启动,杨庄煤矿改造井下电动单轨吊,采煤工区不熟悉施工工艺,矿领导又想到张景明。他迅速与厂家联系,亲自盯守组装、跟踪试车,五天完成任务且一次试车成功,后续还多次负责组装工作。面对员工的不理解,他耐心解释:“第一,让我们干,这是工作,必须服从;第二,领导信任,咱不能丢脸;第三,证明我们有能力;第四,学到本事,增加自身价值;第五,不干、不主动,就学不到东西。记住,学到就是得到。”

组装期间,为向厂家技术员学习技术,张景明自掏腰包请技术员去城里吃饭,技术员深受感动,对天安文化赞不绝口,工作十分积极。矿领导夸赞时,他说:“人家虽然是有偿服务,但服务质量有差别,对人家好,以心换心,人家才会上心,我们也能学到东西,对工作有益。而且人家远道而来,出门在外不容易,让人家吃好也是应该的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 在减人增效方面,张景明同样表现出色。在减员增效这场硬仗中,张景明展现出基层管理者的智慧。为复采杨庄煤矿增加了排矸站,工作量增大了矿却未给运输工区增人。他凭借基层工作经验,合理安排工序,充分挖掘工人潜力,推行“四精管理”:精准定员、精细分工、精益操作、精确考核,通过工序重组和智能调度系统应用,实现运输效率质的飞跃——与十多年前相比,运输工区定员减少近50人,在工艺、产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,效率反而大幅提升,彰显了基层区队科学管理的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 张景明还善于钻研。安装9312工作面时,单轨吊机车吊运支架不能一次性到位,且因上下山运输导致机车高温。他跟班观察,查找原因,修改运行工序,不仅实现一次性吊运到位,还将每班吊运支架数量从两个提升到四个,大幅提高工作效率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淬炼成钢,铸就英雄区队

集团公司对英雄区队的定义为:季度内无工伤、无重大隐患、超额完成生产任务、有小改小革成果,劳动效率全矿第一。运输工区不仅满足这些条件,更具备责任担当、敢为人先、不怕困难、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特质,当选“英雄区队”当之无愧,张景明获“优秀中层干部带头人”称号也实至名归。

  张景明认为,管理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。他将庞杂工作提炼为“安全、效率、协作”三大支柱,通过“制度管安全、文化聚人心、创新提效能、技术做支撑、情感暖团队”“五维管理法”,实现运输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和区队管理不断提升。

如何打造“英雄区队”,张景明有自己的心得和独特方法:     

1. 标杆引领:要求员工做到的,自己率先垂范。管好自己,才能领导他人。

2. 智慧管控:抓住20%关键岗位、关键人,带动80%效能。

3. 铁腕落实:重点工作重点盯靠,不达完美不罢休。做好“五定”:定人、定时、定标、定责、定效。

4. 标准先行:对待任何工作都高标准、严要求,对自己、管理和团队都不放松。

5. 阳光考核:奖罚分明、分配公平公正、公开透明。工资分配“三公开”(计分、核算、分配)。

6. 超前预判: 及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,员工思想动态,实行“双预控”超前管理(风险预控、隐患预警)。

7. 素质登高:持续加强业务学习、培训和指导,强化思想教育和文化学习,提升全员素质。

8. 暖心工程: 优化现场工作环境,营造良好和谐的安全生产氛围,让员工干的安心、舒心、放心。

9. 文化浸润:传承天安文化,通过各种方式,将老杨庄的优良作风融入员工心田,化为安全行动。

 那么 他们打造“英雄区队”的核心方法有哪些呢?

  1. 强化安全文化,将“安全第一”作为最高准则,通过班前会强调安全操作,规程学习、现身说法等方式,形成“人人都是安全员”的氛围,带班区长带头执行,确保隐患不过夜、违章不露头。

   2. 推动技术创新,引入智能运输系统,减少人为失误,鼓励员工参与技术革新,提升安全性和工作效能。

   3. 建立团队协作与激励机制,通过“师徒结对”“技能比武”等活动,培养团队凝聚力,促进新老员工共同成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安全为基,理念先行

         谈及安全,张景明见解深刻:心系安全、抓好安全,是合格区队长的基本要求。安全是杨庄煤矿的品牌,也是天安的名片。作为天安文化发源地,杨庄煤矿在安全方面有过惨痛教训,也创造过安全生产最佳周期。过往的经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,应传承下去。有的员工因违章受罚后觉得委屈,我就耐心分析违章原因,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安全的重要性。在各类会议上,反复强调安全对个人、家庭和企业的重要意义,我常说:“没有安全,一切都是负数。公司出台严格管理制度,小而言之是为了让我们除夕夜能阖家团圆,大而言之是为了保证企业稳定运行,保住大家的饭碗,实现多赢。没有安全,所有梦想就是泡影。每个人都不能对安全有错误认识,不能与安全管理作对,安全管理人员不是敌人,个人膨胀的违章意识和行为才是敌人,要坚决与之斗争。”

张景明表示:“生命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,靠外力管束和惩罚威慑的遵章守纪是被动和愚昧的。安全是自己的事,伤害与否,自己说了算。安全不能只挂在嘴上,要刻在心里,变成自动自发的安全行为;安全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刻进骨子的信仰;安全不是管出来的,是‘种’出来的。如把亲情元素融入安全教育:班前会的"安全嘱托"、安全沉浸式视频教育等,通过这些方式,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。”

经过持续安全教育和思想引导,员工对抓“二违”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,现场隐患、违章现象大幅减少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履职尽责,传承文化

         作为基层管理人员,如何履行职责、践行和传承企业文化?张景明有自己的独到见解:

        1. 服务至上,管理者要放下身段,以“服务者”心态关注员工成长、生产安全和效率提升。

        2. 培养“问题意识”,建立“问题清单机制”,主动识别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,形成动态跟踪档案并及时解决。

        3. 深入研究问题,不仅解决表面问题,还要通过技术攻关、工艺优化等形成可复用的解决方案。

      在杨庄煤矿的发展征程中,55岁的张景明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。1991年,他踏入杨庄煤矿,从掘进二队起步,到1997年调入运输工区,历任井下运输班长、带班区长。多年来,他凭借出色表现,多次荣获先进个人称号,所带班组也屡获先进班组殊荣。2023年5月,因工作认真负责、管理能力出众,被任命为运输工区区长。

今年第一季度,张景明荣获“优秀中层干部带头人”称号,他带领的运输工区更是被评为“英雄区队”,这份个人与团队的双重荣耀,背后藏着无数精彩故事。带着好奇与敬意,本报通讯员近距离走进杨庄煤矿运输工区,探寻他们的工作日常与卓越风采。

先锋领航,风采卓越

         运输工区战线长、范围广,涵盖井上地面运输、洗煤,以及井下运输和单轨吊运输等工作,宛如矿井的脉络,至关重要。工区现有员工137名,是矿上最大的辅助工区,其中三分之二是特殊工种。面对“三老”难题——设备老化、人员老化(50岁以上占比33%)、线路老化(很多线路使用超过40年),一次获评两项荣誉,张景明功不可没。

         担任过12年带班区长的张景明,接过运输工区一把手的重担后,才真切体会到区长与带班区长的巨大差别。现在管理的人员增多了、工作范围扩大了、工作量剧增了,加之员工素质参差不齐,上任伊始便遭遇严峻考验。起初几个月,他常常夜不能寐,反复思索如何干好工作,不负公司信任。在不断摸索与努力下,用心用情管理,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,员工素质显著提升:曾经的刺头没“刺”了,爱告状的偃旗息鼓了,习惯性违章也都收敛了,团队凝聚力和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了。

         张景明常说:“没有管不好的区队,只有无能的管理者。管不好,先反思自己是否用心用情用功、率先垂范工作?正人先正己。多年来,我从不接受伙计们的宴请,连同事递的烟都不接。自身干净,有威有德,业务精湛,员工自然信服,工作也就好开展了。”

运输工区向来秉持严格服从、立说立行、善作善成、不拖后腿的工作作风。面对井上下运输网络这个矿井“大动脉”,张景明展现出卓越的统筹能力和执行能力。井上下安装电子秤,相关单位人手不足,领导找到张景明,他毫不犹豫应下,利用放假间隙,仅用三天就圆满完工,且不耽误员工放假;九采25度上山的地轨式捕车器改造,既要保证提升不停,又要克服底板硬的施工难题,张景明和技术员许文龙等人跟班作业,三天即完成改造任务。

        张景明工作中充满爱心,积极主动,不等不靠。九采22度下山车场挡车设施影响单轨吊运行,他主动改良卡轨器,既符合安全要求,又不影响单轨吊运行;考虑到井下员工工作辛苦,部分地段还需步行,他主动改造轨道,让人车能够通行,极大减轻了员工的劳累,赢得一致称赞。

公司党群办主任张淑敏称赞道:“集团公司举办各类文体活动,需要他们工区抽调人员,张区长总是积极支持,从不犹豫,这样的区队长,必须点赞!”

         遇到问题,张景明紧盯不放,直至解决并达到最优效果。今年二月份,井口东侧改造自动安全门,改造后影响提升速度,他天天跟踪查找原因,反复调试设备、培训操作人员,最终成功解决难题,三月份安全提升原煤数量创历史新高。

煤矿行业数智化建设启动,杨庄煤矿改造井下电动单轨吊,采煤工区不熟悉施工工艺,矿领导又想到张景明。他迅速与厂家联系,亲自盯守组装、跟踪试车,五天完成任务且一次试车成功,后续还多次负责组装工作。面对员工的不理解,他耐心解释:“第一,让我们干,这是工作,必须服从;第二,领导信任,咱不能丢脸;第三,证明我们有能力;第四,学到本事,增加自身价值;第五,不干、不主动,就学不到东西。记住,学到就是得到。”

组装期间,为向厂家技术员学习技术,张景明自掏腰包请技术员去城里吃饭,技术员深受感动,对天安文化赞不绝口,工作十分积极。矿领导夸赞时,他说:“人家虽然是有偿服务,但服务质量有差别,对人家好,以心换心,人家才会上心,我们也能学到东西,对工作有益。而且人家远道而来,出门在外不容易,让人家吃好也是应该的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 在减人增效方面,张景明同样表现出色。在减员增效这场硬仗中,张景明展现出基层管理者的智慧。为复采杨庄煤矿增加了排矸站,工作量增大了矿却未给运输工区增人。他凭借基层工作经验,合理安排工序,充分挖掘工人潜力,推行“四精管理”:精准定员、精细分工、精益操作、精确考核,通过工序重组和智能调度系统应用,实现运输效率质的飞跃——与十多年前相比,运输工区定员减少近50人,在工艺、产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,效率反而大幅提升,彰显了基层区队科学管理的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 张景明还善于钻研。安装9312工作面时,单轨吊机车吊运支架不能一次性到位,且因上下山运输导致机车高温。他跟班观察,查找原因,修改运行工序,不仅实现一次性吊运到位,还将每班吊运支架数量从两个提升到四个,大幅提高工作效率。

淬炼成钢,铸就英雄区队

        集团公司对英雄区队的定义为:季度内无工伤、无重大隐患、超额完成生产任务、有小改小革成果,劳动效率全矿第一。运输工区不仅满足这些条件,更具备责任担当、敢为人先、不怕困难、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特质,当选“英雄区队”当之无愧,张景明获“优秀中层干部带头人”称号也实至名归。

        张景明认为,管理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。他将庞杂工作提炼为“安全、效率、协作”三大支柱,通过“制度管安全、文化聚人心、创新提效能、技术做支撑、情感暖团队”“五维管理法”,实现运输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和区队管理不断提升。

        如何打造“英雄区队”,张景明有自己的心得和独特方法:     

        1. 标杆引领:要求员工做到的,自己率先垂范。管好自己,才能领导他人。

        2. 智慧管控:抓住20%关键岗位、关键人,带动80%效能。

        3. 铁腕落实:重点工作重点盯靠,不达完美不罢休。做好“五定”:定人、定时、定标、定责、定效。

        4. 标准先行:对待任何工作都高标准、严要求,对自己、管理和团队都不放松。

        5. 阳光考核:奖罚分明、分配公平公正、公开透明。工资分配“三公开”(计分、核算、分配)。

        6. 超前预判: 及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,员工思想动态,实行“双预控”超前管理(风险预控、隐患预警)。

        7. 素质登高:持续加强业务学习、培训和指导,强化思想教育和文化学习,提升全员素质。

        8. 暖心工程: 优化现场工作环境,营造良好和谐的安全生产氛围,让员工干的安心、舒心、放心。

        9. 文化浸润:传承天安文化,通过各种方式,将老杨庄的优良作风融入员工心田,化为安全行动。

        那么 他们打造“英雄区队”的核心方法有哪些呢?

        1. 强化安全文化,将“安全第一”作为最高准则,通过班前会强调安全操作,规程学习、现身说法等方式,形成“人人都是安全员”的氛围,带班区长带头执行,确保隐患不过夜、违章不露头。

        2. 推动技术创新,引入智能运输系统,减少人为失误,鼓励员工参与技术革新,提升安全性和工作效能。

        3. 建立团队协作与激励机制,通过“师徒结对”“技能比武”等活动,培养团队凝聚力,促进新老员工共同成长。

安全为基,理念先行

         谈及安全,张景明见解深刻:心系安全、抓好安全,是合格区队长的基本要求。安全是杨庄煤矿的品牌,也是天安的名片。作为天安文化发源地,杨庄煤矿在安全方面有过惨痛教训,也创造过安全生产最佳周期。过往的经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,应传承下去。有的员工因违章受罚后觉得委屈,我就耐心分析违章原因,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安全的重要性。在各类会议上,反复强调安全对个人、家庭和企业的重要意义,我常说:“没有安全,一切都是负数。公司出台严格管理制度,小而言之是为了让我们除夕夜能阖家团圆,大而言之是为了保证企业稳定运行,保住大家的饭碗,实现多赢。没有安全,所有梦想就是泡影。每个人都不能对安全有错误认识,不能与安全管理作对,安全管理人员不是敌人,个人膨胀的违章意识和行为才是敌人,要坚决与之斗争。”

张景明表示:“生命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,靠外力管束和惩罚威慑的遵章守纪是被动和愚昧的。安全是自己的事,伤害与否,自己说了算。安全不能只挂在嘴上,要刻在心里,变成自动自发的安全行为;安全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刻进骨子的信仰;安全不是管出来的,是‘种’出来的。如把亲情元素融入安全教育:班前会的"安全嘱托"、安全沉浸式视频教育等,通过这些方式,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。”

         经过持续安全教育和思想引导,员工对抓“二违”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,现场隐患、违章现象大幅减少。

履职尽责,传承文化

         作为基层管理人员,如何履行职责、践行和传承企业文化?张景明有自己的独到见解:

        1. 服务至上,管理者要放下身段,以“服务者”心态关注员工成长、生产安全和效率提升。

        2. 培养“问题意识”,建立“问题清单机制”,主动识别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,形成动态跟踪档案并及时解决。

        3. 深入研究问题,不仅解决表面问题,还要通过技术攻关、工艺优化等形成可复用的解决方案。

        4. 建立协作机制,加强协调,避免“各自为战”,导致效率低下。

        5. 明确问题责任人与时间节点,确保问题从发现到解决形成完整闭环。 

        6. 发挥老员工“传帮带”作用,运输工区老员工经验丰富、安全素质高,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,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,激活安全动能。

通过获得的荣誉,张景明已经把自己的见解化成了每天的工作日常和管理哲学。

         问到如何面对荣誉带来的激励和压力时,张景明说道:“荣誉是过去的句号,更是未来的冒号。要有‘成绩归零’意识,今后继续高标准要求自己,把荣誉当成‘鞭子’,鞭策自己更用心;当成‘镜子’,照出不足,及时修正;当成‘路标’,指引前进方向。只要安全不松懈、效率再提升、人心更齐,就能再创佳绩,保持荣誉!”

         杨庄煤矿生产副矿长王成国这样评价张景明:“老张人品好、业务精,经验丰富,对运输工区了如指掌,管理得心应手,工作兢兢业业、任劳任怨,非常优秀,是杨庄矿的一面旗帜……”

编  后

         张景明与运输工区的故事,是传统管理到智慧运营,从经验传承到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。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煤矿基层管理者的三重境界:用脚步丈量责任的“实干家”本色,用创新破解难题的“拓荒者”魄力,用情怀凝聚团队的“大家长”温度,为煤炭行业基层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。张景明及其运输工区的管理实践,值得每一个区队、科室认真学习与践行。

关键词: